10月26日-27日,第十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在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举行。本届会议由关西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与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合办,有来自中国、日本、美国、法国、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的180多位中外学者参加。学会理事长张旺喜教授、理事周韧副教授、监事刁晏斌教授和史金生教授应邀参加,并作会议报告。 张旺喜教授作了题为“汉语词义的认知基础与词汇的语法化”研究。 刁晏斌教授作了题为“释一组指人的“无色”名词”的报告,对现代汉语中一组“无色”名词进行了分析。报告讨论了无色指人名词的基本特点、无色指人名词之间的差异、无色指人名词的发展以及此类名词的产生基础及性质和研究意义和价值。认为语法研究可以把视点集中在那些并不突出的语法现象上,它们虽然并不引人注目,但却往往也能反映语法的一部分特点,有助于了解和认识汉语的整个特点和规律。 史金生教授作了题为“口语中的负面评价标记“一个”及其语法化”的报告,文章主要讨论了“一个”作为负面评价标记的特点和其作为负面评价标记用法的形成过程和机制。认为“一个”具有主观性,表主观小量是其负面评价义的来源, 凸显内涵而抑制外延的类指主语为“一个”负面评价标记用法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句法环境。
周韧副教授作了题为“试论汉语句式中反施成的“施去角色””的报告,报告依据汉语语法事实,对生成词库论中物性结构体系做出一定调整,确立一个与施成角色相对应的“施去角色”。研究发现,现代汉语双宾句、把被句和供(功)用句等句式中具有一种“反施成”现象,和英语语法迥然不同。 本届研讨会加强了中外汉语语法学家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展现了国内外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