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语言学会科普讲座(二) 张亚旭:心理学家如何研究语言加工 |
发布日期:2019-03-18 | 浏览次数: | 字号:[ 大 中 小 ] | | |
|
根据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要求及学会的社会使命,我会自2014年以来每年举办“语言与社会生活”系列科普讲座,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欢迎。本年度突出语言跨学科研究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打破以往固定地点、时间的讲座形式,采用录制微视频的讲座方式,使研究成果更便捷地服务广大市民。
北京市语言学会“语言与生活”系列科普讲座(二)
题目:心理学家如何研究语言加工
主讲人:张亚旭 北京大学教授
专家简介:张亚旭,男,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和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编委。1998年8月~1999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2000年1月~2001年12月: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后;2002年2月~2002年8月:北京大学心理系讲师;2003年9月~2004年4月: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8月至今: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曾讲授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1997~2001年),近期讲授《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专题》和《注意、记忆与语言中的抑制过程》等课程。曾获北京大学2006-2007年度教学优秀奖和北京大学2010年度正大奖教金。近期主要采用ERP和眼动记录技术,研究汉语句子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Brain and Language, Brain Research,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Neuropsychologia和NeuroReport等期刊。是以下期刊的审稿人: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Human Brain Mapping,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Neuropsychologia, Brain and Language, BMC Neurosc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PLoS ONE,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Dyslexia,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中国科学》、《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进展》等。 主办单位 北京市语言学会 项目策划 北京市语言学会秘书处 项目指导 张旺熹 邢红兵 视频录制 吉婷婷 赵全备 视频编辑 王建杰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项目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